新闻动态 > 内窥镜之人的因素第一

内窥镜之人的因素第一

发布日期:2013-08-15

     【本文章由内窥镜维修http://www.nkjwx.com提供

  无论大医院、小医院,医疗质量必须通过人来实现,因此质量建设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无论设备多么先进、现代化程度多么高,也要由人来操作和识别,人的操作水平、对待工作的态度、对检查结果的判定都需要人来得出结论,因此影响结论的因素不仅仅是设备本身,而且还与人的思维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先进的设备也不能保障百分之百,先进的设备用于不同的患者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时期进行科学的选择,这就决定于人对疾病和设备的认识水平。近年来,设备较30年前有了巨大的进步,医疗质量从总体上讲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标志是过去无法确诊的一些疾病,现在可以确诊了,一些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在能够治愈了。但是,临床上仍有许多面临的间题解决,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在现代化条件下解决的并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患者所期望的目标,所以导致了现代化条件下医患关系的恶化。这主要并木是设备的间题,而是应用设备的问题。如何科学的正确应用设备,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思维认识向题,正确的思维认识不是通过学历和学位体现的,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的感悟,需要有正确的思维认识方法。

  近年来,许多医院为了加强医院的质量建设,常常为缺少人才而大伤脑筋,也有许多医院不惜重金四处引进人才,把一些高学历、高学位的人引进医院,结果仍然不甚理想,引进的人才成功率不足50%。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盲目依靠引进人才和领导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因为高学历、高学位的毕业生、研究生严格说来,并不等同于我们医院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仅是具备了当医生的基本条件,能否在临床上做出好的成绩还是另外一回事,要看日后的实践和对实践的态度及思想方法。

  人才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领域作出较大贡献的人。这里强调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是创造性劳动;第二是较大贡献。也就是创造性和进步性。创造性来自实践,包括了实践的刻苦性和实践中的方法论、认识论,所以说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刻苦的实践精神,既使高学历也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人才,所以我们在对待人才时必须明确学历、医学科技人才祥行政人才,医学人才是科技人才、又不等同于一般科技人才,是社会型人才、又不等同于一般社会型人才。医学人才是集科学、社会、艺术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从人才学的角度讲,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成才的周期是不一样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在谈到人才的时候,人们常常会用“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来比喻。当然“百年” 是指有一定成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取得创造性成果而言,各个专业不同,成才的年龄也不一样,如数学人才在35岁左右就会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如果这时候仍没有取得成果,此后就很难有重大的突破,这与其专业特点有关。许多物理学人才在40岁左右就很有成就,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在40 岁左右都已经获奖。在各个行业中,医学人才是成才周期最长的专业,一般要在50岁左右,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曾经引用孔子的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大而知夭命。”作为医学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他认为,“。岁确定了一个专业,“四十不惑”仍困惑,40岁如大海中游泳找不到方向,50岁才能够力争突破,成为学科带头人。当然,历史上的医学家成才的年龄虽然都偏大,但有人认为临床医生最能创造的年龄是39岁。作者曾撰文《医生的成长把握三个十年》,从医的第一个十年是从理论到实践,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感悟对照;第二个十年是从实践到理论,在实践中慢慢地发现和质疑以往理论的局限性和偏差及与实践不相符的地方;第三个十年是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并不断地总结和经过同行的验证。这就是医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所以说要想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那就要耐住寂寞,循序渐进,注重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拔苗促长,更不能走捷径,引进几个高学历的人就完事大吉,希望通过这些人就能够把医院质量建设搞好,这基本上是天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