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内窥镜在临床路径上的应用

内窥镜在临床路径上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3-07-30

  德国狼牌内窥镜:临床路径最早称“关键路径法”,是美国杜邦公司在1957年为新建一家化工厂而提出的用网络图判定计划的一种管理技术。1990年,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将CPM用于健康照顾系统。

  该医疗中心研究表明:低劣质量的医疗服务往往与不合理、不规范的临床医疗行为有关。医疗服务标准化,可改进医疗效果,对某些病例住院期间按预定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既可达到预期效果又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约医疗费用,当时取名“关键路径”。

  CPM提出后受到美国医院界的重视,试行、推广成为较盛行的既能贯彻持续质量改进(CQI)、又能节约资源的治疗标准化模式,并称之为临床途径一临床路径。从其本质而言,相当于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应用的诊疗计划或临床实践指南。

  关于临床路径的作用,作者认为,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内落实相应的诊疗计划,特别是对某些单纯性、常规性疾病可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效果。但是因为疾病是复杂的,患者的需求是多元的,疾病的分期和就诊的时机不同,还有一些复合性疾病无法用固定的方法和固定路径,所以作者认为只能用于某些单纯性病种,要广泛地应用有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卫生部也下发了开展临床路径的文件,并拟定了8种疾病实施路径。作者认为,临床路径就是以往我国在临床上提倡的诊疗计划或诊疗指南,国外称为路径,实际上称为指南更恰当。指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微调,而路径必须严格遵循,无论称呼什么并不重要,但要严格规定路径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因此作者认为,可根据病种制订几条方案,规范医疗行为,但广泛推行、全面推行仍有许多问题。

  1.病情复杂、特殊及并发症、合并症较多的疾病,其临床路径实施的难度相对较大,大大增加了临床路径的变异系数,降低了路径进入标准及路径的同一性,为以后的变异分析带来困难,造成相当部分病例不能严格按照路径标准进行治疗.

  2.存在法律和制度上的问题。例如目前实行的举证倒置,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对路径制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医生在制订治疗路径的同时,从保留诊治证据出发,不得不增加某些检查项目。有些医生为了满足患者的某些需求来提高其满意度,而开具不必要检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路径管理。

  3.由于大部分患者医学知识的缺乏、社会对医疗系统的不正确认识、医患沟通不佳等,都会使患方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出现不遵守医嘱行为,偏离路径。例如达到出院指标不出院或未达到治疗效果要求出院、自行要求使用某种药物或拒绝使用某种药物、对手术或用药方式迟疑不决,都势必影响按预定路径执行。

  4.组织、协调问题。临床路径的推行需要多学科、多部门通力合作,是对医院整体协作能力的全面考验。如医技科室不能按时检查并发放报告,手术室不能安排手术台等,这些都将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

  5.在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沟通不到位,使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不够深人、细致,常常出现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偏离路径的情况。

  6.医院间的技术能力、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可能在全国同级医院使用同一个临床路径版本。如每年更新,工作量太大,且科学性差;而数年不更新,则影响新技术的应用。

  7.医院积极性的保护问题。医疗保险容易“鞭打快牛”,要求医院效率更高、费用更少,医院疲于奔命,无利可图,影响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由于临床路径管理在国内还处于引进、开发和研究的初级阶段,在整个推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上述各种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