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到质量管理时,有人说管理是一种工具,但如果仅满足于工具,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德国狼牌内窥镜谁都可以使用,但管理则不同。要根据管理对象的背景,如文化、行为、习惯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有人称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有值得讨论之处,因为科学是必须有可重复性的,按照理想目标设计,能够实现的才称为科学,而管理则很难如此,含有许多难测的因素,因此不能笼统的称为科学。实际上它更是一种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涉及广博的知识,绝不是学会了几个管理学的名词,制订了一个程序就能实现管理的目的。近年来,学习运用国外医院或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实践就值得我们思考。实践证明西方国家许多管理方法理念在我国医院管理中应用,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我国医院的实际,许多人仅满足工具的理念的层面,尚没有把理念变成措施和方法,所以收效不大。
质量是一个总和性的、难以评价的目标,一是缺乏固定的标准,因为它需要患者及家属的满意,这就十分困难,因为每个人对满意的感受是不同的,医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所以要使每个人都满意实在不容易,因为医务人员也是有血有肉、富有感情的人.二是医疗质量涉及很多因素,现代医院要完成一项很小的医疗活动,都需要动员全院各系统的参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梗阻、不及时,不但会影响到医疗的效果,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三是疾病本身是复杂的,但是患者对其复杂性并没有医生、护士了解得那么清楚,稍微解释得不到位,或者解释了,但病人没能理解,仍然会出现不满意。所以,满意与不满意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此可见,抓质量究竟从什么地方人手?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使病人满意,又要及时便捷,又要廉价安全,就廉价而言本身就有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美价廉是很难两全的,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一定要要求每个患者都满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就医患双方而言,理解和宽容也许更有价值。就管理者而言,树立较强的质量意识,抓住质量管理中的要素,尽量地把风险降到最低,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就可以说尽到了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作者认为,在质量管理中,只要把质量的核心与本质弄清楚,抓住质量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也就可以了。
近几年来,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经历了漫长的路程,许多院长、医院管理者期盼有一个可以医治质量的良方,期望有一个方法能够在医院应用后就能解决所有的质量问题,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天真的、不可能的,有些人听到一个新的方法就想在自己医院应用,结果并没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于是便四处取经求方,实际上是没有从质量的本质人手,去理解质量的内涵和特点。可以肯定地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质量管理中的所有间题。因为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许多细小环节组成的多因素都起作用的联合体.就管理者而言,只要抓住质量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方向盘。